close



 

 

 

 

拉斯馮提爾執導的《白痴》描述中年婦女Karen無意間認識了一群喜歡裝白痴到處捉弄別人的人。這群人用輪流的方式,每次由一到兩位團員扮演教養員,其他人則扮演不同程度的白痴加上肢體障礙。她們以教養院的名義去參觀工廠、去餐廳吃飯、去逛街、去游泳,接著上演白痴大鬧的戲碼,藉此觀察所謂正常人的反應。Karen曾經不只一次問到這樣不是在捉弄別人嗎?但是這些人不以為意的繼續這樣惡搞的行徑。他們捉弄前來看屋的買主,戳破這對夫妻偽善的中產階級面具,又趕走表面上為他們爭取福利,實際上是要把他們趕出社區的社區委員,不過看似和諧的非約定團體漸漸出現歧見。有人悄悄談起了戀愛;有人不願意與真正的智障人物接觸;有人慫恿開起了雜交派對…直到事情發展到大家來挑戰—願不願意在最重視的人面前裝白痴---果然沒有人挑戰成功,這團體也即將宣告瓦解。最後竟然是karen願意接挑戰,他回到家裡,沒有解釋自己為什麼失蹤而且沒有參加兒子的喪禮,反而在吃蛋糕時開始進入白痴狀態,外甥女與父母目瞪口呆,妹妹轉過頭去視而不見,丈夫乾脆揮過來一巴掌,karen再一次離家而去。

 

《那一個晚上》則是湯瑪斯凡提柏格拍攝的Dogma揭竿起義第1號作品,坎城首映後即引爆極熱烈的迴響。地方富紳慶祝六十歲大壽,在偌大的花園豪宅,兒女親友齊聚一堂為他慶生,跳舞唱歌吃飯…富麗堂皇。直到大兒子起申訴說自己與自殺身亡的雙胞胎妹妹曾被父親亂倫,一切都走調了。撿到遺書的姐姐、粉飾太平的母親、若無其事的親友、火爆衝動的小弟以及等著看好戲的僕人們,都被迫留在這個豪宅一晚等待事情的發展。

 

跟隨著拉斯馮提爾 / 湯瑪斯凡提柏格而來的話題一定是Dogma 95宣言,但是Dogma的意義就只是建立在他們的目標是對現代電影的一種反動嗎?

 

一個穩健或者成熟的藝術家一定有他的終極關懷,所以所謂的風格或是形式只是他表現他的主軸的各種技法。以當代美術為例,80年代的繪畫風潮是自由表現再來是超寫實再之後繪畫幾乎成了過去式,裝置、錄像、多媒體演變為主流。

 

 

我想電影也是。

 

DOGMA 95(教條95公約)是1995年在哥本哈根所成立的一個組織,一共有四位丹麥導演共同簽署,名叫Dogma,他們所要傳達的目標是對現代電影的一種反動。

 

他們認為現今(95年前後)的電影太過講求特效,卻忽略了電影本身的精神,主張現場收音、用手提攝影、不事後配音、不用濾鏡、以及拒用一切會美化畫面的手法。1998年,拉斯馮提爾以《白痴》實踐“Dogma”,全片講求真實,因此(傳言)劇中所有的做愛場面全部都是玩真的。

 

 

不過Dogma是否如影癡們所崇尚的如此〝貞潔〞?其實媒體或是影迷所謂〝玩真的〞其實是「使用A片替身演員玩真的」,《白痴》一片中以仿紀錄片的方式訪問角色也與「反對幻覺式影像」的主旨似乎稍稍相違背。在《那一個晚上》中已故妹妹的靈魂若隱若現,也產生了某種幻覺(雖然那也許是因為光圈的關係導致底片粒子粗糙)…

 

易言之,Dogma所強調的真實是否與法國新浪潮所暗寓的反中產階級一樣,在似真與非真之間流動~

 

 

撇開這饒舌又丟不開的Dogma,最能肯定的是,打破傳統美學定律,讓電影內容有了不同的形式包裝,使《白痴》/《那一個晚上》帶給觀眾更大震撼。

 

 

白癡(Idiot)或(Idiocy),是源自希臘字的Idiotos,意指無法在公共生活上承擔責任的人,當時白癡(Idiot)一詞並沒有很強烈的負面意義,是可以接受的醫學與心理學名詞,用以描述智力功能極低的兒童。儘管近三、四十年來,智能障礙之定義,迭有新解,但白癡一詞是指現今教育界、心理學界、醫學界與社會學界所謂重度與極重度智能障礙者,殆無疑義。

 

十九世紀開始的醫學與心理學將白癡這個詞定義為嚴重的智能不足,智商低於20。因為一般將白癡一詞作為羞辱用語,用作罵人愚蠢、能力差,此一詞不再作為正式用語。

 

當社會發展進步到可以有餐廳有工廠有游泳池,對於這些無法在公共生活上承擔責任的人要如何安置?反過來說,社會又憑什麼安置這些人。所謂的公共生活是誰創立又是誰定義?

 

《白痴》反中產階級反道德主義的標記非常明顯,而反對同時,導演拉斯馮提爾也在詰問自己。所以當這些裝白癡者遇到真正白痴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有接受有嘻鬧有抗拒;而被笑說最不會裝白痴的一員在挽回愛情的時候竟然只會用哭鬧毀滅的方式,他似乎已經忘了自己擁有非白痴的溝通能力,或許這是導演在強烈質疑當代社會制度的同時所給予的一點點寬容吧~ 我想。

 

《那一個晚上》則是利用手持攝影的特性,將影片中詭譎氣氛慢慢推向高潮,事實只有一個,語言卻可以帶來很多真相。大兒子擊杯而起,控訴自己與自殺的雙胞胎妹妹被父親亂倫的過往。席間熱情奔放的小女兒、暴躁戀父的小兒子、還有衣冠楚楚的賓客們在杯觥交錯、雲鬢香影之間,不想讓黑人男友知道家族醜事、不想讓父親形象被摧毀、不想讓快樂氣氛被打斷,所以選擇忽略大兒子(哥哥)的話語,相信父親母親所說他自小就有幻想的毛病。然而當大家集體用母語唱出侮辱黑人的歌曲時,女兒只能低頭不語;當偷情的女僕說自己懷孕的時候,小兒子用暴力解決一切;尤有甚者,當事實隨著遺書揭露的時候大家將昨晚對待大兒子的態度用來對待父親。,

經過一個晚上,雖然真相大白,但這些上流社會人士身上流露出的虛偽與傲慢卻永遠不會改變。

 

PS:我自己總是浪漫化了北歐風情,看完電影倒是有另外一種收穫。不過我真的很好奇,發生這些事情以後,客人們甚至家人們怎麼還可以繼續吃飯跳舞…有這麼浪漫就對了?

 

*********************************************************************

白痴 /  The Idiot

導演:Lars Von Trier

製片:Vibeke Windelov

編劇:Lars Von Trier

演員:Jorgensen

Jens Albinus

Louise Hassing

 

****************************************************************************

 

那一個晚上 /  Festen 

導演: 湯瑪斯凡提柏格 Thomas Vinterberg  

編劇: Mogens Rukov 、湯瑪斯凡提柏格 Thomas Vinterberg  

演員: 尤里基湯姆生 Ulrich Thomsen .

Henning Moritzen  

Thomas Bo Larsen  

帕琵卡史汀 Paprika Steen  

Birthe Neumann  

曲娜蒂虹 Trine Dyrholm  

Helle Dolleris  

Bjarne Henriksen  .

Gbatokai Dakinah  

Therese Glahn  

克魯斯波頓 Klaus Bondam  

Lasse Lunderskov  

Lars Brygmann  

Lene Laub Oksen  

Linda Laursen   

 

 

***************************************************************************

DOGMA 95

  • 攝影必須要在實景拍攝,道具與背景除非劇情安排否則不需要入鏡。
  • 聲音不能與影像分離,音樂除非拍攝現場就有,否則不能特別製作。
  • 攝影機一定要手持,也就是影片要在攝影機運動時開拍,即是以肩扛的方式拍攝。
  • 影片一定要是彩色的,特殊燈光效果絕不接受。
  • 不能有光學處理及濾鏡使用。
  • 影片內容發生一定要在現在,不能有時空上錯置。
  • 不能接受通俗體裁的電影(類型電影)。
  • 不能有膚淺粗俗的動作出現,像謀殺、武器等。
  • 電影規格一定要35釐米標準規格處理。
  • 導演名字絕不可出現在片頭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allyiju 的頭像
    smallyiju

    我吃肯德基也吃香雞排

    smallyi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